明成祖放弃大宁(明朝的大宁)

2023-02-09 0:49:52 体育信息 hunve

明朝在北方的大宁府、东胜卫是怎样失去的?

从洪武三年二月明朝正式占领东胜州到洪武五年七月以后东胜卫迁往大同,明朝对东胜的控制维持了两年多一点。虽然明军岭北惨败,边卫内迁,但北元已无力发动类似于几年前规模的反击也是事实,而且陷入内部纷争的北元残余力量中仍有陆续投降明朝的,其中也包括来自东胜地区的降人,如洪武五年十月“丁酉,鞑靼五千九百余人自东胜来降,命居临濠,月以薪米给之”(卷七六,p1401)。正是由于明朝放弃了以全面军事进攻消灭北元的战略构想,遂使明朝当时在东胜地区既没有行政机构也没有军事机构的存在。限于自身力量,北元方面也无法对本地区实施有效统治,东胜成为明与北元共同影响但均缺少有效管理的特殊地带。于是在处理这批降人时,明朝只能采取迁入内地的做法。此外,边境地区大量居住的人口难以有效控制,对于当地人的人心向背,明朝也没有把握,于是只好将边民也一股脑儿迁入内地。洪武六年十月“丙子,上以山西弘州、蔚州、定、安、武、朔、天城、白登、东胜、丰、云内等州县北边沙漠,屡为胡寇掠,乃命指挥江文徙其民居于中立府,凡八千二百三十八户,计口三万九千三百四十九,官给驴、牛、车辆,户赐钱三千六百及盐布衣衾有差”(卷八五,p1516)。这次大规模的边民内迁,目的地在凤阳,所迁之民中除了边地汉人外,肯定包括了蒙古降户。边民内迁客观上消除了元军南下掳掠的物质诱因,降低了经济损失,减少了防卫任务量。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阻断了元人与边民的联系,有利于防止元军“窥边”。边民内迁实际上是对在沿边“只设千百户”、“不设有司”制度的补充,进一步强化了极边地区的军事色彩。

明成祖放弃大宁(明朝的大宁) 第1张

明成祖将大宁赏给了蒙古人,真的是为了断绝宁王朱权的念想吗?

不是,和宁王朱权没有关系,明成祖朱棣把大宁给蒙古完全是出于维护国家利益为主,和当时明朝的边防战略有关。朱元璋本身就是打战出身,建立明朝后为了维护国家的边境稳定,把几个儿子都分封到了边境去维护安全,朱棣驻守北平,北平的军事位置很重要,而朱权则在大宁府,大宁同样是军事要地,一直是冲在最前面抵御蒙古大军。

朱权被封到大宁后,把蒙古的各个部落打得乖乖的,不敢再进犯明朝,而且还雇蒙古人打工,这军队有一称号叫朵颜三,是由卫福余卫,朵颜卫和泰宁卫建立而成,专门针对蒙古鞑靼设立的,朱权到了大宁后加以利用,他招了大量的蒙古人建立了一只骑兵,在对付鞑靼的时候就用朵颜三卫出兵,双方都熟悉对方的作战,鞑靼也讨不了什么好处。

到后面朱棣谋反,朱棣想单凭自己的燕王府士兵是不够的,所以就将主意打到了宁王朱权身上,他告诉朱权要是成功了,以后天下他俩一人一半,后来朱棣顺利登上皇位,坐稳江山,封朱权为宁献王,朱权离开了他的根据地大宁到了江西。大宁也被朱棣并入了北平都护府,到后面朱棣干脆撤了大宁府,放弃了大宁卫所,很多人都以为朱棣是把大宁给了朵颜三卫,其实朵颜三卫在战争期间就死了一大批,大宁位置那么重要怎么可能让一只蒙古兵在那。

朱棣真正放弃大宁的原因是因为由于朱棣本人上位后一直攻打游牧民族,已经把他们收拾的服服帖帖了,所以明朝的北方都没啥人烟了,大宁也不再像以前是那么重要的军事位置,而且如果在那安排驻守军队,还要耗时耗力没有必要,大宁也不是长城之内,更没必要派兵驻守了。

明成祖那么大方将大宁赏给了蒙古人,是为了断绝宁王朱权的念想吗?

大宁,这里指的不是今山西省临汾市的大宁县,而是今内蒙古赤峰市的“宁城县”。

早在明朝初期,其就因为明太祖朱元璋分封藩王、以及其扼守明朝边关险要的地理位置而成了明朝的九边重镇之一。但是自靖难之役后,刚刚登基不久的明成祖朱棣,却选择了置废大宁。

先是于永乐元年二月将大宁中卫、以及大宁前卫内迁入京师(北平),之后到了三月,又下诏把大宁都司迁到了保定府。

至于曾在大宁就藩的宁献王朱权,则是于永乐二年直接就改封到了南昌府,再也没有回去过大宁。至于大宁那剩下的左卫、右卫、以及后卫、则早在洪武二十八年就已经改封成了营州左卫、营州右卫、以及营州中卫。

正如史书所说,自宁献王朱权改任南昌府就藩以后,“其地遂虚”,整个大宁重镇俨然一副大明“弃土”的模样。

于是就有人认为这个情况出现的原因是朱棣为了感谢“朵颜三卫”在靖难之役期间的帮助,所以把大宁割让借以酬谢。

甚至《明史·鞑靼传》都采用了这种说法。

但是从朱棣后面的表现来看,却明明白白的告诉我们,这个观点其实是不对的。

朱棣对朵颜三卫的态度

诚然,自靖难之役后,明成祖朱棣起初对于朵颜三卫的态度确实不错,主要以招抚为主,又是接受朵颜三卫的归附朝贡,又是开放互市什么的。

但问题是《明史·鞑靼传》采用这种说法的来源,却是来自于嘉靖年间由郑晓所编纂的《吾学篇·兀良哈》,而这个时候的大宁重镇确实已经丢了。

可是这能说自永乐初期,朵颜三卫就已经接受朱棣的“割让”牧居大宁了吗?

并不能。

因为在永乐时期,朵颜三卫的牧居地其实都离明朝疆域挺远的,其中的泰宁卫在元泰州,也就是今内蒙古洮南一带。朵颜卫在今绰尔河一带,福余卫更是在今齐齐哈尔一带。

继而到了代宗朱祁钰执政的景泰四年,《明史》还明文记载,“景泰四年,泰宁等三卫乞居大宁废城,不许,令去塞二百里外居住。天顺后,遂入於三卫。西南距北平布政司八百里。”

光是这句记载,就已经足以表明至少在景泰四年,朵颜三卫还没有牧居大宁,大宁真正落入朵颜三卫手中的时间,更是到了天顺以后了。

更别提这句话同样是出自于《明史》,自身就已经形成矛盾了。

而且,在永乐年间,朱棣御驾亲征阿鲁台之时,还曾专门率军攻打过支持阿鲁台,意图染指大宁废城的朵颜三卫,使其损失惨重。

换言之,明朝虽然没有在大宁驻军,但是在永乐年间,却依旧能够对大宁地区实现有效的管控,且大宁当时也没有其他势力驻军染指,这能称得上“放弃大宁”甚至是“割让酬谢”吗?

毫无疑问,朱棣“割让”大宁重镇酬谢朵颜三卫的事件,大概率就是子虚乌有的事情。

那么朱棣为啥要选择置废大宁呢?

朱棣置废大宁的实质

这就要从朱棣登基后所面临的局势开始说起了,毕竟靖难之役的本质是谋朝篡位这个没跑了,名不正言不顺。

而且朱棣又是以藩王的身份起兵发起政变的,虽然在靖难之役期间获得了不少藩王的支持,但其实也有不少是保持中立的状态的。

谁又能保证这些藩王不会做那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渔翁呢?而且继靖难之役后再次政变的话,要推翻的就成了篡权夺政的朱棣,理由也是“合理合法”。

朱棣不傻,他能不知道这个风险吗?

那么大家再看朱棣将大宁诸卫回迁的地方,回迁入北平的中卫、前卫就不用说了,大宁都司回迁的“保定府”,也明显就是在明朝几年后的另外一个都城“北平”周边。

不但形成了一个拱卫的姿态,更是成了分隔北平与明朝内地的一个“关卡”。

明摆着就已经是在提前布局了。

再者,藩王势大在封建时期的任何一个朝代,*都不会是统治者所想要看到的情况,藩王出身的朱棣更是不可能不清楚。

明朝作为最刚的王朝,为何会主动放弃大片领土?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期间数十个大大小小的王朝兴衰更替。最*的莫过于十一个大一统王朝,即秦、西汉、新、东汉、西晋、隋、唐、北宋、元、明、清,这些朝代都有自己的特点,如暴秦、强汉、雄隋、盛唐、富宋、蛮元、刚明、奴清等。其中明朝是一个特殊的王朝,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人建立的封建王朝,令人欣慰的是这个朝代也是历史上最刚的王朝,做到了“不和亲,不赔款,不割地,不纳贡,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可见明朝的对外政策是多么的强硬。但是明朝却自己放弃了一些领土,这就与它的政策有些矛盾了,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中国古代帝王的领土意识并不强,对于皇帝来说,他们只在乎四夷臣服,所以古代中原王朝才会有那么多附属国,但是却没有将附属国的领土纳入版图。所以自古以来中国都是一个相对温和的国家,爱好和平,与那些实行霸权主义的国家不同。接下来我们就来看看明朝放弃了哪些领土。

1.明成祖朱棣放弃大宁,东胜卫内迁放弃了河套地区。

在朱允炆继位后,由于藩王实力过大威胁皇权,所以他采取削藩政策,此举直接逼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当时兀良哈部也出兵帮助了朱棣,所以朱棣在成功靖难后将大宁都司内迁以感谢兀良哈,兀良哈人就顺势进入大宁等地住牧。而在永乐元年朱棣又将东胜卫内迁到河北,并将周围的所有人民迁移到凤阳安置,此后蒙古各部就慢慢蚕食河套地区,明朝失去河套地区的控制权。

2.宣宗时期放弃安南。

1407年明朝攻灭越南的胡朝,得到了15个府州,320万人民,并在此建立交趾布政司,安南成为明朝领土。在明朝统治安南的前期,官员重视生产,轻徭赋税,使得安南百姓安居乐业,经济发展迅速。但是后期官场腐败,官员贪污受贿现象横行,加上苛捐杂税众多,当地百姓民生哀怨。安南多地出现叛乱,而明朝将领轻敌自大,指挥失误,当地武装又叛降无常,最终明宣宗朱瞻基在1428年宣布遣返官吏,放弃安南。

3.嘉靖时期,又放弃了哈密卫,自此除了东北以外,明朝放弃了长城以北的所有领土。

那么明朝为什么一定要放弃这些土地?

明朝的天下是从蒙古人手中夺来的,但是明朝却没有继承元朝的全部领土,这就是因为每次汉军将蒙古人打跑后就撤军,然后蒙古高原依旧会回到这些游牧民族手中。如果想要完全控制蒙古高原,那么所需的兵力是难以想象的,而且这里不适合耕种,补给是个问题,所以汉军才会打完就撤。在统治者眼中,不能耕种的地就是无用的地,如果还要花数十万军队和无法计数的粮草才能保证守住这些土地,那*是得不偿失的。明朝时河套地区和哈密卫都是不适合耕种的土地,那么放弃这些土地退回长城内就成了理所当然。

安南与关外这些不能耕种的地又不一样,安南就是现在的越南。在明朝初期安南是明朝的藩属国,明成祖时期安南内乱,明军就护送安南国君后裔回国,结果被安南军队打了伏击。明成祖咽不下这口气,派英国公张辅率大军踏平了安南,直接将安南纳入明朝版图。但是安南内部起义不断,明朝虽然屡战屡胜,但由于安南的地形太复杂,补给线又长又不好走,所以后勤补给的问题越来越大,这实在是太耗钱了。明宣宗最终决定放弃安南也是无奈之举,明朝的财政并不富裕,经营这么一块土地又出力又不讨好,不如撒手不管。

综上,明朝放弃这些土地一方面是农耕文明的原因,另一方面就是明朝朝廷没钱,无法经营这些入不敷出的土地。所以明朝后期除了东北,其余领土都在长城以内了,这才有明末只有350万平方公里领土的说法。从现在的角度看,明朝放弃那些土地实属可惜,如果明朝有宋朝那样的财政收入,那么至少经营一个安南还是可以的吧。当然,这些都是后话了。

免责声明
           本站所有信息均来自互联网搜集
1.与产品相关信息的真实性准确性均由发布单位及个人负责,
2.拒绝任何人以任何形式在本站发表与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相抵触的言论
3.请大家仔细辨认!并不代表本站观点,本站对此不承担任何相关法律责任!
4.如果发现本网站有任何文章侵犯你的权益,请立刻联系本站站长[QQ:775191930],通知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