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里的祖父-{A|zh-cn:弗雷德里克;zh-tw:斐德列克}-·A·克里(Frederick A. Kerry)原名弗里兹·科恩(Fritz Kohn),出生于奥匈帝国的霍尔尼·贝内绍夫(Horni Benesov)(位于今天捷克共和国摩拉维亚-西里西亚地区境内),并在奥地利一个靠近维也纳的小镇上长大。他的太太艾达·罗维(Ida née Loewe)则出生于匈牙利布达佩斯,两人都是说德语的犹太人。但在1901年,弗里兹·科恩改信了天主教,并改名为弗雷德里克·克里。他的太太也在同时与他一起皈依天主教。1905年他们抵达埃利斯岛,正式移民美国。
他们的三个孩子,包括约翰·克里的父亲都从小信奉天主教。一位捷克历史学家相信,艾达与16世纪布拉格一位著名的犹太哲学家犹大·罗维(Rabbi Judah Loew)有血缘关系。艾达的两个兄妹于1942年被纳粹从维也纳带到集中营后被处死。据调查,克里的“根”可以追溯到科罗拉多州史上第一任州长约翰·温思罗普和波士顿几乎所有上流社会的大家族;在海外,他与欧洲好几个王室家族都有渊源。
理查德·约翰·克里是约翰·克里的父亲,于1916年出生于马萨诸塞州。在美国陆军飞行兵团服役结束之后他又曾先后在美国外交部和美国国务院联合国事务局工作过。1937年他与来自上流社会福布斯家族的千金小姐罗丝玛丽·福布斯相识。罗丝玛丽曾受训成为一名护士,二战中在巴黎参加过红十字会的工作。两人在1941年1月完婚。
约翰·克里的外祖父詹姆斯·格兰特·福布斯(James Grant Forbes)出生于中国上海,当时这个波士顿的显赫家族已经通过对华鸦片贸易赚得了丰厚的利润。克里的外祖母玛格利特·丁铎尔·温索(Margaret Tyndal Winthrop)来自新英格兰一个历史悠久的家族,正是通过她,克里与包括他的竞争对手小布什在内的四任美国总统有血缘关系。(他与小布什是九代远房表亲)。
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有玛丽·居里、莱纳斯·卡尔·鲍林、约翰·巴丁、弗雷德里克·桑格。
1、玛丽·居里(法国):1903年物理学奖;1911年化学奖
1903年,居里夫妇和贝克勒尔由于对放射性的研究而共同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11年,因发现元素钋和镭再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因而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两获诺贝尔奖的人。
2、莱纳斯·卡尔·鲍林(美国):1954年化学奖;1962年和 平奖
莱纳斯·卡尔·鲍林(1901年2月28日-1994年8月19日),美国著名化学家,量子化学和结构生物学的先驱者之一。1954年因在化学键方面的工作取得诺贝尔化学奖,1962年因反对核弹在地面测试的行动获得诺贝尔和 平奖,成为获得不同诺贝尔奖项的两人之一。
3、约翰·巴丁(美国):1956年物理学奖;1972年物理学奖
约翰·巴丁(John Bardeen,1908年5月23日-1991年1月30日),男,美国物理学家,因晶体管效应和超导的BCS理论两次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56、1972年)。
4、弗雷德里克·桑格(英国):1958年化学奖;1980年化学奖
弗雷德里克·桑格( 1918年8月13日-2013年11月19日),是一位英国生物化学家,曾经在1958年及1980年两度获得诺贝尔化学奖,是第四位两度获得诺贝尔奖,以及唯一获得两次化学奖的人。
弗雷德里克二世(丹麦语:Frederik 2.,1534年7月1日~1588年4月4日)奥尔登堡王朝的丹麦和挪威国王(1559年~1588年在位)。
弗雷德里克二世为丹麦和挪威国王克里斯蒂安三世之子,妈妈是萨克森·劳恩堡公爵马格努斯一世的女儿多罗西亚·冯·萨克森·劳恩堡。弗雷德里克二世与谨慎的父亲不同,他倾向于军事冒险。他在年轻时就与德意志那些争战不休的王公们过从甚密。即位后,弗雷德里克二世试图推行加强王权的改革,遭到强大的丹麦贵族(以国会为代表)的强烈 *** 。
弗雷德里克二世在位第一年就发动对外战争,进攻位于迪特马申的一个独立的农民共和国。结果他成功地将此地征服,取得第一个军事胜利。不久他又卷入了立窝尼亚战争。鉴于立窝尼亚骑士团已完全无力抵抗俄国沙皇伊凡四世的猛烈攻势,弗雷德里克二世于1560年出兵兼并骑士团领地萨列马岛,企图建立缓冲并参与瓜分行将灭亡的骑士团的领土立窝尼亚地区。
弗雷德里克二世统治时期最重要的事件是1563年至1570年与瑞典的战争(所谓北方七年战争)。瑞典国王埃里克十四世企图通过战争取得在北欧的霸权,并因此与西班牙结盟;弗雷德里克二世则想要夺回丹麦在波罗的海地区的传统优势。战争初期丹麦占据上风,从海上封锁瑞典,并于1563年攻克瑞典的艾尔夫斯堡要塞。但是瑞典海军在1565年打破了丹麦的封锁,侵入霍兰和斯堪尼亚。战争演变成开支巨大的消耗战,弗雷德里克二世与贵族的关系急剧恶化。
幸运的是,瑞典内部的矛盾阻止了他继续打击丹麦。1568年,埃里克十四世在内战中被其异母弟约翰三世推翻。强有力的丹麦政治家佩德尔·奥克斯稳定了丹麦国内的局势,取代弗雷德里克二世掌握了国家政权。经过两年的艰苦谈判,战争以一个实际维持战前状态的和约结束。根据1570年12月13日签订的什切青条约,瑞典赎回艾尔夫斯堡,它的扩张暂时受到遏制。
通过这场战争,弗雷德里克二世认识到了丹麦军事有限的能力。他转而开始关注海上力量。弗雷德里克二世同情宗教改革运动,但也只是在口头上给以支援而已。弗雷德里克二世曾向英格兰女王伊丽莎白一世求婚,但在实际处理国际事务时,他明智地保持中立。有经验的国务活动家们,如佩德尔·奥克斯,尼尔斯·卡斯和克里斯托弗·瓦尔肯多夫实际上管理著国内事务。
在性格上,弗雷德里克二世是一个鲁莽、自负、好大喜功的人。他热衷于打猎,喜欢喝酒;非常多人相信他最终是死于酗酒。弗雷德里克二世在国内建设上取得一些成果:在1574年~1585年间重建了赫尔辛格的克龙堡城堡;挪威城市腓特烈斯塔也是他在1576年所建立,并以其名字命名。弗雷德里克二世也是伟大的丹麦天文学家第谷·布拉赫的资助人。
弗雷德里克二世于1588年去世,遗体安葬在罗斯基勒大教堂。
截至2021年,两次诺贝尔奖的获得者按时间先后顺序分别是居里夫人、莱纳斯·卡尔·鲍林、约翰·巴丁、弗雷德里克·桑格。
一、居里夫人
波兰裔法国女物理学家、化学家居里夫人(Marie Skłodowska–Curie,1867年11月7日—1934年7月4日),荣获190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和1911年的化学奖。她也是法国巴黎大学(University of Paris)的第一位女教授,是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二、莱纳斯·鲍林
美国化学家莱纳斯·鲍林(Linus Pauling,1901年2月28日—1994年8月19日),分别荣获1954年诺贝尔化学奖和1962年诺贝尔“和平”奖。
三、约翰·巴丁
美国物理学家约翰·巴丁(John Bardeen,1908年5月23日—1991年1月30日),荣获1956年和1972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他是第一位在同一领域两次获得诺贝尔奖的人。
四、弗雷德里克·桑格
英国生物化学家弗雷德里克·桑格(Frederick Sanger,1918年8月13日—2013年11月19日),分别获得1958年和1980年诺贝尔化学奖。他是同一领域内两次获奖的第二人,也是第一位两次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人,而且两次获奖理由都可归结为:测序。
诺贝尔奖的评选考核
根据诺贝尔遗嘱,在评选的整个过程中,获奖人不受任何国籍、民族、意识形态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评选的第一标准是成就的大小。
遵照诺贝尔遗嘱,物理学奖和化学奖由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生理学或医学奖由瑞典皇家卡罗林医学院(卡罗林斯卡学院)评定,文学奖由瑞典文学院评定,“和平”奖由挪威议会选出。经济奖委托瑞典皇家科学院评定。每个授奖单位设有一个由5人组成的诺贝尔委员会负责评选工作,该委员会三年一届。
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诺贝尔奖二次得主
现在被认为是陈词滥调的一些词语在当初可是被认为是很新鲜的,只是它们已经被太多的人用过了,因此就变得不那么让人眼前一亮了。
全名:约翰·弗雷德里克·查尔斯·富勒(John Frederick Charles Fuller)
生卒年:1878年9月1日-1966年2月10日
国籍:英国
最高军衔:少将
主要著作:《1919计划》《战争科学基础》《装甲战》《西洋世界军事史》《亚历山大大帝的统帅艺术》《战争指导》
军事理论:在亲身经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富勒对这次大战中守旧的军事思想及传统展开了猛烈的抨击,创造性的提出了以装甲部队纵深突破造成敌人战略瘫痪为核心的一整套在机械工业时代准备和进行战争的理论,并深刻地影响和作用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此外,他以深厚的哲学底蕴,把军事作为艺术和科学的统一体加以深入研究,在军事史和军事理论方面作出了划时代的贡献。
约翰·弗雷德里克·查尔斯·富勒
阿修比 [战争研究]
1878年9月1日,富勒出生在英国的奇切斯特。家境不错加上双亲的知识和教养,对他的童年的成长无疑都很有帮助。
富勒是个个子矮小的人,19岁的他只有1米63,51公斤。幸好英国陆军刚刚修改了后备军官的身体条件,他得以在1897年进入英国著名的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但是军校里开设的机械式课程并不对他的胃口,他更多的时间用来刻苦自学,博览群书。他的母亲劝他多于同学交往,他回答到:“读书才是最好的社会活动,否则人与哇哇乱叫的猿猴和火鸡也就没有差别了。”即使以今天的眼光看来,一个世纪以前的富勒的阅读面也是令人惊叹的,哲学、科学、艺术、历史、文学无不涉猎。这种对人文学科和关注和他的同学形成了鲜明对比,以至于在他读《早期的希腊哲学家》的时候,他一位要好的同学甚至跑到军医那里报告富勒有点神经不正常了。
1898年8月,富勒完成了在桑赫斯特皇家军事学院的学业,任步兵营少尉见习军官。尽管身在军营,富勒并没有把精力用于战术教程和条令的学习,他的书架上都是达尔文、康德、赫胥黎、奥斯丁等人的书。1900年,富勒的部队参加了布尔战争。在战争中,富勒很快展露出他的天赋,他在后勤保障和情报侦察等方面有着不俗的表现,获得上级的通电表彰并晋升为中尉。1902年10月,富勒随部队回到南安普敦。1903年,他又随军开往印度,驻扎在西姆拉市。在印度的日子是他自学的第二个重要时期,他阅读了大量的哲学、宗教学和历史学方面的著作。在读书之余,他开始了自己的创作生涯。1905年在期刊上发表的2篇文学评论以及1907年出版的有关东方神秘主义的《西方之星》是他的初露啼声之作。
可以说,富勒是从学习和研究人文科学起步逐渐转向军事领域的,他所具有的哲学文化素养在现代军事思想家中实属罕见。事实上,系统的逻辑思维训练和广博的人文科学知识也使他在思考和研究军事理论和军事历史方面游刃有余,见人未见。
1907年4月,富勒就任南非第2后备役营副官,负责整个部队的训练工作,军衔上尉。这时的英国正值军事的“复兴时代”。在大环境的影响下,他开始对思考和研究军事问题,并日益产生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克劳塞维茨的《战争论》。1909年,他指挥的第10德尔克塞斯营在全英射击比赛中一举夺魁。1912年,他出版了第一本军事专著《对如何训练本土士兵的建议》。
1913年,富勒进入了英国陆军坎伯利参谋学院。在学习期间,他发表了多篇论文。更重要的是,他系统的阅读了关于拿破仑战争的大量著作,产生了深刻印象。富勒开始以系统深刻的哲学思想为骨架,以从拿破仑那里演绎来的理论为砖石,开始构建自己的军事思想的大厦。
1914年,英国加入一战。富勒匆匆结束了学习生活,准备投入战争。1915年7月,在富勒的强烈要求下,他离开了负责的后勤运输岗位投身前线。1916年2月,他发表了《从1914-1915的战役看作战原则》,对《野战条令》进行猛烈抨击,并提出了自己的纵深突破理论和以及8条作战原则。这篇文章意味着富勒已经不再局限于眼前的事务,开始对整个战争规律和未来陆军发展方向的探索。
在第7军参谋任上被提升为少校之后,他被任命为第37师副参谋长,并随后被第3集团军参谋长林登贝尔少将慧眼识中,到第3集团军高级军官进修学校进行教学工作。这次培训班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富勒在校级军官中声誉鹊起。
1916年7月,他被任命为第3集团军副参谋长。在第3集团军参谋部,富勒结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同僚。随着战争进程的发展,他的突破思想开始深入人心,现在的问题就是找到一种可以胜任这种重大军事变革的武器。8月20日,富勒看到了英军的新式武器——坦克,他兴奋的叫喊起来:“坦克——就是它”。从此,他和这个铁皮怪物结下了不解之缘。
1916年2月开始的凡尔登战役双方损伤惨重,英军决定使用仅有王牌——坦克。索姆河战役开始了,富勒闻讯早早赶到现场观察。坦克一开始取得了成功,但是由于缺少坦克和战术失误,英国人没有保持住初期的优势。尽管如此,目睹了此役坦克使用的富勒却压抑不住内心的激动,他在集团军司令部全面分析坦克在战争中使用的利弊,研究坦克运用的方法。他一再在文章中指出,坦克的使用必须贯彻集中的原则,大量地集中使用在重要地区和主要方向上。他认为,如果能大量集中的使用坦克,英军完全能在2-3年内击败德国。
命运垂青了大声疾呼的富勒,英军新组建的坦克部队选择了他担任副参谋长。到任后的富勒开始深入了解坦克的各种技术数据和性能指标,每天和参谋们在实地研究坦克战术。作为参谋长的富勒敏于思考、富有创见,加上埃尔斯准将也是一个既有能力又擅长处理上级关系的务实司令官,富勒迎来了他军旅生涯最辉煌的日子。1917年2月,他撰写和颁布了《第16号训练要则》,形成了比较系统完整的坦克作战理论体系。1917年4月,富勒提升为中校任坦克军参谋长。这时的富勒虽然还认为坦克的主要任务是支援步兵战斗,但是他已朦胧的意识到,坦克完全可以独立执行突击敌人纵深的任务。
1917年4月,富勒指挥坦克部队参加了阿拉斯战役。他建议在地形相对有利的第5集团军的正面集中使用坦克,但是无人赞同。分散使用的坦克几乎没有发挥作用,但是配属第5集团军的11辆坦克在富勒的计划下推进到预定纵深,这坚定了他集中使用大量坦克进行决定性突击的信念。他写下《1918年坦克战术运用》,强调了这一理论。
在分散使用坦克屡战屡败之后,英军终于要试一下富勒的理论了,富勒也迎来了他军旅生涯的最高点——1917年11月的康布雷战役。在这场战役中,英军在富勒的指挥下集中381辆坦克突然袭击,突破了德军铺设的反坦克壕,实现了战线上的重大突破。但这场胜利完全出乎英国远征军黑格元帅的意料,以至于他没有准备足够的预备队来扩大这一成果。即使这样,英军以不到4000人的伤亡,消灭了大量德军,仅俘虏就达4000人。战役结束后,英国伦敦所有教堂钟声齐鸣以庆祝这场重大胜利,这是一次大战中唯一的一次。德国陆军司令兴登堡在总结中写道:“英国在康布雷战役的进攻第一次揭示了用坦克进行大规模奇袭的可能”,而富勒也由于此战奠定了坦克作战权威的地位。
1918年8月,富勒完成了《1919计划》。他在计划中提出,在160公里的正面上集中使用11500辆坦克,分左中右三路实施进攻。作战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首先在中路发起进攻,利用重型坦克打开缺口,吸引敌人预备力量,然后使左右两路的中型坦克迅速出击,在2-3小时内突入20-30英里的纵深,斩断敌人的神经中枢,并和中路部队配合围歼首尾不能兼顾的敌人,在敌军防御体系上撕开一个大口子;第二阶段使用保存于后方的1200辆中型坦克,穿过打开的缺口,快速向德军战略纵深发起攻击,瘫痪其指挥体系,在完全破坏敌防御体系,直接冲向德国本土。同时富勒还首次描述了坦克和飞机协同作战的构想,强调了飞机在保持制空权的同时协同打击地面目标。
肖战身边的三个胖子是谁肖战身边的三个胖子是他的助理、好友...
篮球直播在哪里可以看?想要查看自己的篮球直播的话,我建议...
卡塔尔世界杯分组了。北京时间2022年4月2日凌晨,2022卡塔尔世...
2O21卡塔尔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已进入4O强赛,日本,韩国,伊朗,澳...
世界上最富有的足球球员是谁?世界上最富的球员?现役...